教牧事工部副刊 第十六期 2010年11月
文/李耀全牧師 教牧事工部副主任
本院第四屆週年牧養研討會「再思青少年牧養:現况、理念與策略」已於九月中舉行。其中一個重要的專題是由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石丹理教授主講「青少年正面發展」(PYD),並由本人作初步回應。本文將進一步用本人所建構的「正向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模式與青少年正面發展相輔相成,討論如何正面地幫助青少年成長。
石丹理指出過去數十年的社會科學或精神科皆從「病態模式」去看待青年,而事實現時青少年有很多的發展趨勢和現象值得關注,如濫用精神藥物、心理失調、校園暴力、上網成癮、物質主義、家庭凝聚力下降等。但近二十年由北美提出一重範式的轉移—「青少年正面發展」,它的範疇著眼於每一位兒童的天賦、強項、興趣和將來的潛能,而不是把重點放在青少年成長的問題,如濫用藥物。其實,青年若本身是身心靈健康,他不會去隨便接觸毒品、欺凌、援交等。青少年正面發展就好像中醫的「固本培元」和西醫的「抗生素」效用一樣,針對問題去解決。他又說:「青少年正面發展觀點著眼於一系列年青人發展的可能性上,而不是針對單一問題。而且青年沒有問題並不等於健康成長和有足夠預備踏入成人期,要以發展性模式著重於年青人的成長、學習和改變。」
青少年正面發展目的是要發展和促進青少年與健康成人、益友、學校、社會、文化,而它有十五個構念包括:建立更強的情感關係和聯繫;由內在和外在保護因素所組成的抗逆能力;促進社交能力;情緒控制和表達能力;認知能力;採取行動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自決能力;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建立目標和抉擇能力;明確及正面的身份;心靈質素(Spirituality);親社會規範;參與公益活動;正面行為的認同等。
石丹理在香港過去數年推行青少年正面發展的計劃,如共創成長路–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由五所本地大學人員作研究小組推動。本人認同石丹理教授在過去數十年的研究所得,並同意從正面去培育及幫助青少年是有效的,但卻認我們在教會牧養青少年時需要一個更具體的全人「牧靈」的模式。至二十世紀結束前的發展更趨於正面,教會及教牧界應該多認識這種正向心理學和青少年正面發展的心理學,在培育工作中擔任更大角色,以及如何在基督教價值的教育基礎上,利用正向發展的研究去做牧養工作。
本人「正向心靈輔導與牧養」模式正正是與青少年正面發展相輔相成。教會在牧養青少年要從全人的五個「屬靈」(Soul)層面入手,包括身體健康、情緒/性情健康、認知/行健康、社交/家庭健康、和意志/靈性健康,這與青少年正面發展的十五個構念相似,它強調的是培育正向心理六種美德(二十四項優質品格)。另牧養青少年要有五個「牧靈」(C.A.R.E.S.)核心職能(Core competencies),包括:以基督中心的關懷(Caring)、全面準確的評估(Assessment)、復和與更新的職事(Reconciliation)、「固本培元」的操練(Empowerment)、和屬靈導引與塑造(Spiritual direction)。此模式是由一般輔導關懷開始,進而帶青少年走上由內而外的成長路,使他們由自我中心轉為以神為中心。本人盼能在此次大會的文集中更詳細地分享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