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校友专访—2016年11月号
在何静莹(Ada Ho)的新书《自我演逆》中,封面设计是一个倒转的年青女孩向读者眨眼,清新可人。她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并于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取得公共政策硕士。年纪轻轻的她于2009年共同创办L plus H Fashion,至今,一直担任执行董事。L plus H Fashion是一间社会企业,于香港屯门成立高级毛衣工厂,除为低学历中年人士创造就业,同时培育新一代的设计师、技术师及管理人员,打造「香港制造」的品牌。她又为多间跨国企业、公营机构、非牟利机构及学校提供领袖培训课程,兼任香港大学荣誉助理教授。
寻找Passion之旅
Ada又有新搞作,现为互联网公司Paxxioneer的创办人及行政总裁。Paxxioneer来自Passion一字。Ada人生中有两个愿望,一是去旅行,二是与对生命充满热情(passion)的人物对话。这些人物不必学富五车,但必须能感染他人。
社会上有些人的几句话可以很有意思,让你看到另一个角度。
人生中,不时有人为她指点迷津,助她找到人生方向,但并非人人都这么幸运。有人在井底迷失,有人在迷宫内兜兜转转;他们的身边或许都是一群井底的同伴,甚或同处人生的迷宫。
我希望能帮这些人找到具人生智慧的朋友,助他们扩阔视野。
Ada曾经在希腊跟当地人谈国债、民生和难民等问题;最近,她又领人往新界参加鱼菜共生计划,了解环保分子如何把环保概念带入城市。
人大了,对事物的好奇心少了。透过旅游,在轻松的气氛下,人通常会开放起来,好奇心也提高,愿意接触不同行业的人。与心中有『一团火』的人聊天,胜读十年书。
Ada把这些对生命充满passion的人称为paxxioneers,两个“xx”就像有两个人举起双手一跃而起,共同庆祝生命的丰盛和热情。她希望paxxioneers会把passion传开,产生涟漪效应。她创办的新公司,就是在各地物色这些paxxioneers,连结有心求见的生命探索者。
2013年起,她透过艺术演出和训练,帮助来自基层或欠缺机会的青少年培养自信、团队精神和正面价值观;她又监制音乐剧《震动心弦》和《逆风》及纪录片《争气》。四川地震后,她以音乐提供独特的灾后重建工作,获美国Women’s Inter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howcase 颁赠「人道主义奖」。
其实,她就是一位paxxioneer,心中常有一团火,随时准备照亮、温暖和感染身边每一个角落的生命,无论他们是在人生旅途中失去目标,或是中年频临失业,又或是来自草根家庭,跟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通通都是她想关心的一群。
「老三」侠女
Ada是家中「老三」,家人的注意力多放在两个姐姐和弟弟身上。她自小已相当敏感,发现弟弟的相片多不胜数,而自己的相片却总是见于和家人的合照中,独照更是寥寥可数。亲友多能呼出姐姐和弟弟的名字,而Ada却偏偏是个无名氏。
这些儿时往事激发她关注小人物和被遗忘的角色,还有一种爱为人出头和争取公义的性格。初中阅读《金庸》小说时,Ada最爱两类「火」:一种来自爱情桥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火,另一种则是书中所描绘的侠义精神的火,例如每有武功高强的侠客,在荒山野岭看见妇女遭恶霸欺凌,定会亮剑营救,赶走坏人。那团火一直令她回味无穷、渴望追求,她笑言:「有时真想落街找机会,营救被人欺凌的弱势人士。不过,现代版的侠义精神,就算没有武器和武功,但我亮剑时,还有一张嘴巴和一支笔!」
访问当日,发生一段小插曲。Ada选了一间酒店的咖啡室。宽敞的咖啡室,空空如也,环境相当安静和舒适。甫坐下点好餐,一对男女随即获安排坐在旁边,说话声量颇大。女侠一个眼色,示意经理过来:「我们正在被逼偷听隔邻的谈话。请你在我们完成主菜部分后,替我们调换位置。餐厅这么大,客人却这么少,刚才你的下属大可安排他们坐在较远的位置,让每枱客人都能保持自己的空间。你们这种做法,方便自己的管理,却不从顾客体验出发,是管理人的问题。」
经理呆一呆,想了一会便把那对男女调离。Ada缓缓说出她的要求,情理兼备,语气强硬,但不失友善。「大概是职业病,一涉及到管理问题,就技痒了,我希望餐厅经理得到反馈,便知如何改进。」
从Ada新作中其胞弟所撰写的序言,可知道这些「敢言」的例子似乎并不罕见。
小学男多女少,她常常为女同学出头,成为『女权分子』;遇到老师批改分数不公时,必力争到底,一分都不能少……
Ada解说:「若在这些生活小事上,也怯于表达己见,不敢替人申张正义,就枉论在大是大非时刻了。故此,我视这些事为磨剑,是小事忠心的锻炼。」Ada淡淡地说出。
侠女@崇基
敢言的侠女带着一团火,来到崇基攻读两年(兼读制)基督教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总的来说,她并不满意:「崇基神学院座落在香港中文大学,我期望她更具批判性及更学术,更期望对圣经的诠释有扎实的根基,但结果令我失望。」
她认为有质素的课堂讨论非常重要,因讨论可深化学习,也能冲击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消化书本知识。「在美国读书时,每堂课学生被要求预先阅读几十页的相关书籍及文献,在同一个高层次来到课堂,在教授引导下讨论和探索阅读过的议题,提升至更高的层次。但在崇基神学院,至少在我修的课中,老师都把参考书籍的内容制作成课堂笔记,再浓缩成密密麻麻的PowerPoint,然后依书直说,学生被动地接收内容。这不是我期待的研究院层次。」
除了对于课堂的形式不满,Ada对部分教授也有高要求。「不少教授姗姗来迟,课堂被延误10至15分钟;也有教授经常在中间的15分钟休息时段,解答每个学生有关撰写论文的种种问题,却不提出学生课堂后约见,小息时间变为40分钟乃平常事。教授们不懂管理时间,我山长水远跑到神学院,一堂课里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白过的!。」
对于学术要求,她直指:「教授太仁慈,可能体恤MACS的兼读学生良莠不齐,索性降低要求。学期末的论文内容和题目,基本上学生懂得找书籍、结合观点便能轻易过关,与课程的内容可以完全无关!」读社会科学出身的Ada,撰写论文乃多年的功力,她只须把论文结构写得工整,技巧地援引参考书籍,便能轻易拿取不俗的成绩。「该写20页的论文,结果写了10页,只阅读了数本参考书籍,已取得不错的成续。但坦白说,我只用技巧过关,无论课堂内或论文中,我都没有学到甚么。」
Ada指出,一位神学院院长曾提及,神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出产传道人,还是培育具扎实根底和分析能力的信徒?如果是后者,真正严谨的学术要求,可能会令许多学生的成绩低到令教会等机构不愿聘请,但教会确实缺乏传道人。然而,为了出产供不应求的传道人而降低学数要求,他们纵能在神学院毕业,但质素和诠释圣经的能力,究竟是否足够装备好他们牧养平信徒?
「以俗称『拉Curve』(即『常模参照模式评估』(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的方式来为学生的论文评级,只会令应该拿E级的同学拿了C级或D级,误以为自己已达标,而我这种可以下苦功并拿A级成绩的学生,马虎地拿了个B便满足了。这是双输局面!」
无论身在何处,Ada都不失辛辣的意见。很多人视她为「麻烦制造者」、「搞屎棍」、「乞人憎」,也有人视她为「古代侠女」、「烈女」、「革命分子」和「英雄」。在新书序言中,她这般形容自己:
我也是个不满现状的人,凡遇到呆滞不前的状况或别人不思进取,我会深感不安,甚至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务求亲手纠正、改善、革新、以求颠覆现状!
她就是何静莹(Ada Ho)。
访问、撰文: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