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

東南亞神學研究院郭漢成副院長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證道(何耀基攝)

第51期专题文章—2017年3月号

郭汉成牧师
东南亚神学研究院(ATU)副院长

编按:2016年11月5日,东南亚神学研究院郭汉成副院长於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證道,下文为其讲道内容。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和院长邢福增教授邀请,让我在此神学日盛大庆典證道。我是又惊又喜,很惊怕这麽大的场面。我仅代表东南亚神学协会(ATESEA)和东南亚神学研究院(ATU)恭贺您们。

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一个概念:「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这概念对於我来说,它帮助我整理我的思想,盼望对你们也有一些帮助。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有一段牧职按立祷文如此说:

「上主,你把我安排在教会中作群羊的监督和牧者。你知道我是如何的不配承受此伟大而艰难的职分。若非你帮助,我早已弄糟一切。因此,我向你祈求。我乐意奉献我的口和心去服事你。我愿意教导你的子民,也不断的去学习。为此,我要细心默想你的话。亲爱的主,使用我吧。求你不要丢弃我,也不要离开我,免得我破坏你的圣工。阿们。」

(Lord, you have placed me in your church as overseer and pastor. You see how unfit I am to administer this great and difficult office. Had I previously been without help from you, I would have ruined everything long ago. Therefore I call upon you. I gladly offer my mouth and heart to your service. I would teach the people and I would continue to learn. To this end I shall meditate diligently on your Word. Use me, dear Lord, as your instrument. Only do not forsake me; for if I were to continue alone, I would quickly ruin everything. Amen.)

很明显马丁路德认为传道人的服事同圣经有密切的关係:我们是上主话语的传道人。我们在进行教导和宣讲,也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思想。圣经诠释离不开我们的专业。因此,我愿意藉此机会谈论「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

近代圣经诠释学尝试把不同的解经关怀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借用三个世界的概念来连接它们:「圣经裏面的世界(The World-In-the-Text)」,「圣经後面的世界(The World-Behind-the-Text)」,「圣经前面的世界(The World-In-front-of-the-Text)」。

「圣经裏面的世界」意指圣经中白纸黑字的记叙。在学术上我们会称它为文学评鉴学或以文本为中心的评鉴学。它关注圣经文本的文学呈现,也就是说,它是以什麽文学体裁来呈现。这些不同的文学体裁包括叙事文体、议论文体、天启文体,以及诗歌、颂词、书信等。圣经犹如一面彩色玻璃(Stain Glass),其关注的是读者在这面「彩色玻璃」上所看到的文字记载。这些文字记载所提供的资料,除了文学体裁之外,还包括圣经的语言、经文用词、句型结构、经文位置、修辞技巧、经文之间的关係等。当我们提到文学体裁的时候,就叙事文体而言,我们会留意有关叙事的情节发展,它的「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当诠释议论文体时,我们可以借用句型分析来关注它的思路发展、句型结构。当诠释天启文体时,我们就要留意它的文学特徵,尤其是它的象徵语言。

至於「圣经後面的世界」,这是传统的历史评鉴学所关注的问题。它是以原作者为中心的评鉴学。它关注的是背景和处境的问题:这些事件是在什麽情景之下发生的?它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社会、人际关係、经济等是怎样的?在此「圣经後面的世界」,圣经犹如一扇窗户(Window),其关注的是这个「窗外」所提供的各种相关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又可以分成两个处境,即一般处境(大环境的问题)和独特处境(单独事件的问题)。一般处境的问题包括经文写作的年代、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权力架构、经济体系、宗教信仰、种族关係、文化传统等;独特处境的问题则包括原作者的身份、成长背景、神学思想、写作对象、写作目的、资料来源等。若以新约圣经研究来说,一般处境(大环境的问题)就包括犹太人的社会、宗教传统、不同党派、希律王朝、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罗马帝国、罗马太平、帝王崇拜、荣辱文化等。至於单独事件的问题,就如耶稣被问纳税给凯撒是否合法的问题,或是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三章论顺服掌权者的问题。要明瞭这些当时第一世纪基督信仰群体所面对的特殊挑战和危机,我们就必须更加深入探讨罗马帝国的制度了。

除了「圣经裏面的世界」(文学关怀)和「圣经後面的世界」(历史问题),我们还有「圣经前面的世界」(即现代读者的问题)。「圣经前面的世界(The World-In-front-of-the-Text)」强调圣经前面的现今读者如何理解经文的意义;其也称作以读者为中心的评鉴学。圣经犹如一面镜子(Mirror),其关注的是这面「镜子」所反射出来的读者是如何思考、回应、行动和参与。当然,我们这些现代读者的思考和反应,跟我们各自的「社会定位」(Social Location)密不可分。「社会定位」所关注的是读者的多方面,包括其性别、种族身份、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经济能力、文化传统、教育背景、神学思想、宗教信仰、宗派背景、性格喜好、个人经验、意识形态等。我们必须要问:我究竟是谁?我又是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

对我来说,我来自马来西亚,一个多元宗教,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後殖民的国家,但又好像仍然被某种政治势力所继续殖民的社会;在宗教和政治上,马来西亚是一个逐渐被伊斯兰化的社会,因为政治利益,马来族群政治和政治性伊斯兰(Political Islam)互相利用。对身为基督徒的我来说,我是一个少数宗教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弱势群体的人。对大多数的你们来说,你们是香港人,你们活在一个超大的、现代的、经济强大的大都市;一个比较单一族群的社会;一个政治不断冲荡,不断调整的社会;……(对吗?)

我们的社会定位(Social Location)显然很不相同,我们的眼界也自然很不相同。「圣经前面的世界」的「现代读者」是一个很重要的醒觉:它逼使我们醒悟自己身在何处,为什麽我们有不同的眼界、有不同的关怀。我们又是透过什麽镜片(Lenses)来阅读圣经?因此,同样一个圣经文本,不同的「现代读者」会因著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见,而领悟到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实践!今年2016年7月的圣经文学协会国际大会(2016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Meeting)的主题就正是反应此关注:‘Crossing Borders: Biblical Studies from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orld’(跨越边界:东南西北论圣经研究)。

从圣经诠释的发展史来说,同时关注「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裏面的世界、後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是近年来的发展。回溯过去,19世纪的解经家大多关注「圣经後面的世界」,采用历史评鉴学;接着在20世纪中期,解经家的视线转移至「圣经裏面的世界」,文学评鉴学逐渐流行;而近年来,「圣经前面的世界」特别备受瞩目,读者评鉴学如雨後春旬纷纷崛起。然而,对我们而言,要更有效地诠释圣经的意义,我们需要同时关注这三个世界;我们需要同时发问经文後面的世界的问题、经文裏面的世界的问题,以及经文前面的世界的问题。换言之,三者同等重要,我们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今天是崇基学院神学院的神学日,我们当中的毕业同学将要开始另一阶段服事上主的路程。模仿使徒保罗的话(提摩太後书4:7-8):那要修读的学分已经读够了,要交的作业已经完成了,该学的功夫也差不多了;从此以後,有更大的挑战为你存留。

毕业之後,你将是一位怎样的传道人?怎样的读经人?作为传道人,我们的服事离不开圣经:如何阅读圣经,如何诠释圣经,如何应用圣经,这些都是我们一生一世要学习的功课。

使徒保罗在提摩太後书三16-17如此说:「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和合本修订版)

在此使徒保罗提醒我们圣经的本质:「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3:16上)。圣经的来源是上主;它是透过作者被默示(受灵感)而书写下来的。它的形成过程包括上主和人两方面。使徒保罗也提醒我们有关圣经的功用:「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3:16下至17)显然,圣经是上主对我们说话的媒介。它是针对我们每一个基督信徒的宗教行为来说的:我们的信仰认识,我们的行事为人,我们的属灵生命,我们的善行。圣经阅读并非只是满足头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已;它也不是只讲属灵的话,天使的话,不吃人间烟火;它乃是要我们落实信仰。传道人如何「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呢?显然当年使徒保罗所牧养的教会也出现假教师和错误教导的问题。因此,「使人归正」表示传道人要勇敢讲真理、点出错漏、批判错误;「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显示我们还没有抵达终点,我们还在成长的路途上;「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更是提醒我们,信仰群体不能抽离世界,我们乃是要在这世界中作盐作光,具体的实践善行。诚如旧约先知弥迦所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麽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迦书6:8;和合本修订版)

由此可见,圣经并非无聊言说。圣经乃是在提示读者当如何向下扎根—建立信仰,向上结果—活出信仰。阅读圣经是为了行出真道。圣经并非宗教经典而已,也不只是一份历史文献而已;它乃是我们基督教会的命脉,我们属灵生命的指引,具体生命的啓发。

想当年刚完成博士论文时,我的论文导师邓雅各教授(Professor James D.G. Dunn)问我:你回去马来西亚要做什麽?新约圣经研究对亚洲有没有什麽意义?圣经研究有现代意义吗?有处境意义吗?他的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袋中。圣经研究—一个传统以来的历史研究—对於我们的现代处境有什麽意义呢?「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扩大我的思考面向:它激发我处境化阅读上主的话语,它强逼我撑开眼睛来看社会问题,它挑战我穿梭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古代世界和现代世界之间;透过古代问题走进现今世界,因着现代问题走进古代世界。不知不觉中,我就好比一只飞鸟穿梭在「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中。

例如:在我所身处的马来西亚,一个以伊斯兰宗教为主的社会裏,当我研读新约圣经时,主耶稣基督对抗当年的犹太领袖,尤其是保守派的宗教人士,它有什麽意义呢?这些事件有什麽参考价值吗?古代犹太社会和希腊罗马社会的问题不也出现在现代社会吗?女性地位的问题?父权社会的问题?宗教保守主义的问题?当权者高高在上,强权压迫平民百姓的问题?平民百姓却只有认命,喘气度日的问题?虽然古代世界和现代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对我来说,它们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圣经前面的世界」让我更加醒觉,我身在何处,我阅读圣经的镜片是什麽,我的关怀又是什麽。

对於你们来说,「圣经诠释的三个世界」这个概念算不得什麽新意。我只是综合和重複一下你们在崇基所学的功夫,所学的不同学科,所领悟的不同眼光。但愿你们继续思考,继续操练,融会贯通,勇敢言说真理。

最後,让我再次祝贺你们:愿上主与你们同在,与你们同行。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