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复制的陈佐人—陈佐人(89BD)

第55期校友专访—2018年3月号

陈佐人在2017年11月的神学日崇拜中,陈佐人教授回到母校证道。他于1989年毕业,获神道学学士学位,后往美国进修,先后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1996年任教于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与宗教研究系,现为副教授,主要任教世界宗教及神学。

身分的杂多

陈佐人父亲祖籍潮州,是国民党要员,也是一名船长,曾任海洋大学的教员。1949年,共产党建国后,撤退到台湾基隆生活,结识了来自上海的母亲。1959年,陈佐人于台湾出生,1967年暴动期间,举家移民到香港;1989年负笈美国攻读硕士及博士课程。陈佐人称,母亲活跃于股票买卖,家中的墙纸都是华尔街的图表。「我自幼已经从妈妈的口中听闻过芝加哥这个地方,知道她是全世界最大的期货市场。」没想到,多年后,他就在芝加哥大学进修。

陈父不满台湾学校只教授中文和日文,希望儿子具国际视野,于是举家迁移到香港,让他能学习英语。「当移民来港时,妈妈只跟我说和我去夏令营,所以我只带了几本书。船驶出了公海,他们才告知我不再回台湾的真相。我内心的震动远比香港的暴动激烈。」就这样,他成了半个「香港仔」。「我从小就怀念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会唱《梅花》,对中国大陆没有特别的感情,在美国居留接近30年。」这种身分的杂多性构建了今天的陈佐人。

学术背景的杂多

陈佐人的杂多性也源自他在不同神学院的学习。来自非宗派小堂会的陈佐人,在1975年的葛培理布道大会中决志信主,在夏令会中决志投身牧职。惜会考科科「光头」(不及格)的他不获中文大学和岭南学院取录,于是在教会任职干事,再于空余时间在神学院就读延伸课程。「当时,大部分信徒是在大学毕业后才进修神学的,像我这种中学毕业而去报读神学的绝无仅有。」为了弥补不足,陈佐人加倍用功。早在15岁前,他已将柏拉图和康德的中英文哲学书都看完一遍,20岁前,他已读完奥古斯丁的著作。申请入读崇基前,他把神学组老师的著作都看完,其中包括他们的博士论文。

在崇基神学组读书前,他曾在一间圣经学院和两间神学院进修,包括:中国神学研究院,协同神学院等,连同后来的芝加哥大学神学院,他笑言:「我从不同角度读了教会历史科四次,系统神学科三次……」

左为陈佐才牧师,前神学组主任。
左为陈佐才牧师,前神学组主任。
陈佐人和太太曾居住在神学楼已婚宿舍,故此,二人非常怀念当时的学生生活。
陈佐人和太太曾居住在神学楼已婚宿舍,故此,二人非常怀念当时的学生生活。
集百家之长

「我带着基要派、福音派的背景入读当时被人认为是自由派的崇基。但我深信个人的立场和神学研究没有必然的关系,来崇基神学组读书,我没有半点挣扎。」来自福音派教会背景的陈佐人笑言自己乃是有意识地进入崇基神学组,目的汲取百家之长,消解不同宗派之间对神学的争论。「当时,老师们都笑指我是间谍。」他自言与一般学生无异,选修当时具名气的老师的课堂,也刻意避开众人回避的课堂。回望过去,他深深地明白到每位老师都具备了开启学生盲点的能力,只要学生能保持开放,必有丰富的收获。「当年,我本来想过略过旧约科目,但最终李炽昌老师的旧约科目令我有很多惊喜,也让我发现自己的盲点。」他以师兄身分提醒神学院同学。「不要对任何科目抱主观成见,不要先入为主,应保持开放,和对每一学科存有好奇心。」

陈佐人表示学生总是急功近利,希望遇见和毕业论文题目相关的老师,助自己一臂之力。他笑言,他在芝加哥大学遇到的老师,大部分都和自己的研究无关。「很多著名学者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你最轻视的科目,往往最后有可能成为了你的研究兴趣,又或者成就了论文的突破点。」他语重心长,引用当年神学组老师陈佐才法政牧师嘴边的一句教导来鼓励神学生对不同学科进行探索,切忌故步自封:「在灵性和学术上,我们经常无心插柳柳成荫,而这境界是经常出现的。」

陈佐人夫妇和校友陈慎礼(MDiv 88)在美国见面。
陈佐人夫妇和校友陈慎礼(MDiv 88)在美国见面。
崇基与芝大

「以前周天和牧师每天早上在宿舍旁边练习太极,我就在旁边跟他讨论对观福音的小问题。」当年神学组规模不大,学生和老师关系非常密切。老师经常出席非正式的学生活动,学生能透过这些活动,和老师对谈。「芝大的环境亦是如此。透过和老师们的个人接触,感染他们的学养。芝加哥大学对我来说,是崇基神学组的扩大版。」陈教授表示,早年在芝加哥大学读书,很容易适应学习环境,崇基神学组的教学模式应记一功。

回想起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涯,陈教授回味无穷。「当时在芝大神学院,有十个博士生跟随特雷西教授(David Tracy),每星期一晚于教授府上聚会,轮流报告专题报告最新研究进度。每一次老师都会准备两三个法国蛋糕,伴以五至十支红酒和白酒,大家离开时都醉若天仙,也不甚记得各人的报告。」学生就一个专题例如:圣灵论或基督论,研习天主教、更正教和哲学科的神学家或学者的思想,如:纳卡尔(Karl Rahner),卡尔巴特(Karl Barth),龙纳根(Bernard Lonergan),默茨(Johann Baptist Metz),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哲学方面,例如:哈巴马斯(Jürgen Habermas),更正教方面,例如:田立克(Paul Tillich)。「报告的内容,大家时有重迭的地方,情况就像大家都在吃三文治,但火腿煎蛋,还是餐肉肠仔,任君选择。」承传了芝加哥大学的精神,陈教授表示不单单重视神学的方法论,也不忘把传统及神学经典与处境关连起来。

陈教授曾「非法」拆卸宿舍厕所,旁边两位弟兄则为「帮凶」。他笑言当时已被老师当场「逮捕」,他也叮嘱师弟妹不可效法。
陈教授曾「非法」拆卸宿舍厕所,旁边两位弟兄则为「帮凶」。他笑言当时已被老师当场「逮捕」,他也叮嘱师弟妹不可效法。
1999年,陈佐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陈佐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不能复制的陈佐人

在2017年神学日崇拜的讲道中,陈佐人教授指出香港的那种杂多性(hybridity)是不能复制的。眼前这一位集合了潮州和上海血统的陈佐人教授,在基要派和福音派教会长大,到崇基攻读神学,又曾先后在中国神学研究院,协同神学院,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等地进修;出生在台湾,成长于香港,在美国进修和任教;同样,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这种杂多性也是不能复制的。

给师弟妹的话

「学位并不等同于学问,正如祟基神学院的沈宣仁教授,他的学问一早已远超过他的学位。」他劝勉崇基学院神学院的学生,不囿于学位,竭力不断地追求学问。

访问、整理: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