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你最好的献与主

第66期专题文章——2020年11月号

专访本院新任院长叶菁华教授

菁华」─意即事物之最精萃和美好的部分。比起这个名字,因谐音而取的绰号「青蛙」似乎更广为师生同事间流传及使用。小学时,他已经获得这个绰号,故此,他非常习惯被人唤作「青蛙」,一声「院长」反而使他感到浑身不自在。「你还是叫我青蛙老师吧,感觉更亲近一点⋯。」他笑言自己不懂游泳,也跳得也不高,眼睛固然没有突出,只是自幼喜欢看《芝麻街》。该布偶剧中的小青蛙“Kermit the Frog”是老师,也是记者,和现实中的「青蛙」毕业后所从事的两份工作竟不谋而合。

叶菁华教授
叶菁华教授
读新闻系

谦称既非读文科和理科的材料,同时又对商科没有太大兴趣,中学辩论队出身的叶菁华经一位师兄的提点而考虑社会科学范畴。一直以来关心社会事务,紧贴时事的他仔细思量后,报读了新闻及传播学系,并以暂取生身份获香港中文大学取录。

四年大学生活着实精彩,也经历信仰路上的转捩点。自中一起已上教会的他,接连遇上信仰冲击。大学一年级时,他选修了哲学概论,在导修课阅读康德 (Immanuel Kant) 批判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一向以为理性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的他,顿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另一项信仰冲击也在一年级发生。当时的同学合力每三星期出版班刊,内容主要是由各同学投稿,他也趁机藉文字分享信仰,列举证据力图证明基督教可信。怎料学期完结之时,收到公文纸袋,内附十多页单行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逐点驳斥他提出的理据。他既无力反击,且无法回应,竟然还有些认同驳斥的论点。他笑说:「那时的我有如在武当山学了一招半式,在外面被人打个落花流水。」自中一开始参加团契直至大学,不但担任职员,更是圣经问答比赛的常客,却从未遇到过如此有力、令他无还击之力的反驳。因着这次的「重创」,他决定多「装备」好自己。想到自己宗派的牧者也在崇基神学组接受神学训练,便开始选修神学科目。

恩师鼓励

本科二年级时,青蛙选修了沈宣仁教授的「神学导论」课,为他的人生方向埋下了一个伏笔。学期论文的功课上不单写了个「A」字,还写了:「我想你(迟早)应该读神学吧?不论是否,希望日后保持联系,让我知道你在信仰思考上的进展。对各页按语若不明可与我讨论。」恩师的这些话多年来一直在青蛙心中回荡,往后的日子,他亦常到崇基学院的院长室内,向沈教授请教神学问题以及讨论毕业论文的写作。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半只脚踏进了神学的领域。「我像去了一个新世界,以全新的方式去经历和理解信仰,并豁然开朗。一直以来令我困扰的一些问题原来根本不是问题,也不必以这种方式思考。」

大学生活非常充实,青蛙游走于新闻系及神学组修课之余,也曾于新亚书院代表会任主席一职,积极投入校园内多项活动。八十年代尾,他以新亚书院毕业生最高荣誉「诚明奖」毕业。

青蛙记者

1989年6月10日,本科毕业的青蛙,在大时代中成为香港电台记者,采访大大小小的新闻。三年的记者生涯令他获益良多,然而,他仍然对神学念念不忘,并没有停止求问上主应于什么岗位服侍,才能把最好的献与主。「我非常喜欢记者的工作,但电台新闻采访讲求速度,需要迅速地对新闻消息作出判断并作出报导,这方面我较弱。」青蛙笑自己不善于社交,难以结识一些知情人士以获独家新闻,加上速度不足,所以,当想到人生如何把最好的献呈上主的时候,他咨询了恩师和不少牧长的意见,并多番祷告、思考,决定攻读神道学硕士,期望投身神学教育的行列。

任职香港电台记者时,叶菁华常常在等待被访者出现时阅读神学书籍;他在军器厂街警察总部外等候的片段最近在一电视台节目中重见天日,旧行家罗恩惠发现片段通知他。
任职香港电台记者时,叶菁华常常在等待被访者出现时阅读神学书籍;他在军器厂街警察总部外等候的片段最近在一电视台节目中重见天日,旧行家罗恩惠发现片段通知他。
神学生涯

「沈宣仁老师给我不少启迪,也给我很多空间思考;陈佐才牧师的讲道学令我获益良多,影响至今;吴利明老师的鼓励,我也念念不忘。」一说起当年,青蛙滔滔不绝。「读神道学硕士时期,我更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窗,如:关瑞文、杨国强、周惠贤、庞熙荣等;大家对信仰认真,又热爱学问。后来,他更和这些同学出版了《天上人间》,内容是为教会中有信仰挣扎的青年人而写,试图情理兼备地以文字来牧养他们。

1994年,叶菁华与另外四位神道学硕士课程同学的作品《天上人间》获香港基督徒学会出版。
1994年,叶菁华与另外四位神道学硕士课程同学的作品《天上人间》获香港基督徒学会出版。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大众正热烈讨论民主政制时,大部分教会却不太关心或避而不谈。「基督教信仰并非个人的信仰,并非只单讲属灵与否,应该与社会连结。」因此,他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把对社会事务的触觉及神学的知识结合,也就是要读神学读得「到地」,也可算是把最美好的献呈给主。

神道学硕士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远赴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进修,1999年底回港继续撰写毕业论文。2000年他在崇基神学组的首份工作便是出版分析社会现状、结合神学反省的《教会智囊》。2004年,他神学博士毕业,翌年获聘用为助理教授,在崇基学院神学院任教系统神学的两科基础科,以及基督教研究文学硕士课程的必修科「基督教研究的方法与范式」。2019年,崇基神学校董会成立神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经过慎重的考虑,他们一致推荐叶菁华教授为第三任院长候选人。2020年8月1日,他正式接任院长一职。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神学博士毕业。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神学博士毕业。
未来挑战和发展

获委任为神学院院长,叶菁华表示将与整个圑队一同努力,为神学院招聘更多适合教师、探讨开拓网上课程、成立经课资料库、加强科际交流,建立神学院全面的形象等等。

招聘教师

未来十年,神学院资深教师将相继退休,叶教授直言聘任老师将会是其中一项挑战。作为中文大学的一部分,神学院的招聘、升迁、解雇,都须跟从大学的要求和程序。比方说,大学方面要求助理教授职位的申请者具备已出版的学术书籍及学术期刊文章,以证明其研究能力;而中文大学作为一所国际级大学,对于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地方有严谨的要求。叶教授指,神学院老师除了须符合中文大学的严格要求外,也须参与教会事奉,语言表达能力强,并对神学教育有热诚和承担;对中国文化、香港情况和本地教会的需要也应有一定掌握。要招聘能兼顾各方面的人选,殊不简单。「不要忘记,神学院老师仍须参加家会、各种学院及学生活动,更往往要辅导同学。神学院与教会关系密不可分,老师常常获邀到教会崇拜讲道或负责讲座。老师成功获聘任后,仍须持续符合大学对教学及研究的要求以确保教席。」说起招聘老师所遇到的难处,叶菁华老师禁不住叹气。

2005年起于神学院任职后,叶菁华教授于2006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度,八度获颁「文学院杰出教学奖」,以嘉许其卓越教学表现。
2005年起于神学院任职后,叶菁华教授于2006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度,八度获颁「文学院杰出教学奖」,以嘉许其卓越教学表现。
发展网上课程

新冠疫情影响,香港以至世界个每个环节皆进入生活新常态。神学院亦不例外,由2020年2月中起,开始了在线教学。「这是一个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虽然仍有很多人未能习惯在互联网上上课,教学,聚会,但无疑,也有不少人接受并喜欢这种安排,因为节省了交通时间和费用。」叶教授解释:「以往有信徒皆须申请来港就读神学,若家中有小孩、老人须特别照顾,或签证不获批准,又或未能放下教会牧职,便不能成事;若设网上课程,学生可以多一个选择。」故此,神学院将积极探讨网上课程可能性,以致可以服侍更多不同地域人士和不同生活境况人士。除香港学生外,神学院或可透过网上课程服侍广东、广西、马来西亚,以至世界各地使用广东话之人士;而同样也可以服侍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使用华语人士;若英语授课增加,更能服侍世界各地使用英语的人士,并且促进各地牧者的交流。

成立经课资料库

现时老师埋头于自身研究,以神学院的能力,应可以透过知识转移或共用知识来造福教会。他举例,神学院可以邀请相关学者/老师/专家,从圣经研究角度、神学研究角度及牧养角度等,解释三代经课中的经文,以提供讲道的原材料,供牧者参考及撰写讲章。假以时日,累积了一定的成果,资料库定必可以成为华人教会的祝福,以减轻教牧的工作,并提升讲道的质素。「我们也可以邀请其他神学院合作,共同贡献华人教会。」

科际交流及教内统计

另一方面,叶教授期望日后可多与大学不同部门合作,进行科际间交流与对话,他举例说:在其他地方,医学院和神学院可以就「安乐死」、基因工程、医疗政策等讨论和对话,因为这些牵涉道德、资源分配和价值判断等议题,神学院或可贡献一些基督宗教的看法。此外,若资源许可,希望可进行更多调查研究。叶教授一口气地:「例如:香港基督徒的人数有多少?他们的信仰状况如何?是否仍恒常上教会?政见如何?当中有多少考虑移民?为何已离开教会?已转换堂会多少次?为何转换堂会?如果教会要更好牧养信徒,相关的统计及调查可提供重要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

合一精神

自反修例运动开始,社会和教会不同阵型的人士因政见不同常有纷争,叶教授在接任神学院院长一职后,在本年度开学崇拜、就职礼等不同场合中皆提及合一精神的重要性。在访问中,他强调所谓的合一并非单讲和谐,也不代表要放弃寻找真相。他提及南非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后,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可见真相是复和的基础。教会不同阵营的人士,即使政见不同,也应有寻求真相的共识;没有真相和公义的「和好」,一味避免冲突,绝非真正的合一;合一是即使大家起冲突,持不同意见,仍可一同领圣餐,并不因此割席而老死不相往还。此外,他补充:「人是以依上帝形象所造,我们应致力避免任何人受不公平、不公义的对待,或受压抑及遭歧视。」「崇基学院神学院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广阔的光谱,容让不同看法人士各自表述。而神学院收生从来不论政治立场,故此,支持和反对政府的人士,激进或保守的人士皆存在。」叶菁华表示外界对于神学院或许有较片面的印象,但愿日后可以慢慢地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神学院。

2017年及2018年,叶教授参加基督教协进会与天主教香港教区举办的「合一之旅」:分别与各宗派代表及三间神学院同学(包括崇基神学院、信义宗神学院及圣神修院)到德国及意大利等地方参观改革运动历史上重要地方,期间获教宗方济各短暂接见。(相片摄于2018年)
2017年及2018年,叶教授参加基督教协进会与天主教香港教区举办的「合一之旅」:分别与各宗派代表及三间神学院同学(包括崇基神学院、信义宗神学院及圣神修院)到德国及意大利等地方参观改革运动历史上重要地方,期间获教宗方济各短暂接见。(相片摄于2018年)
满腹大计

叶教授将神学院未来发展重点及方向娓娓道来,唯一切计划都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配合。神学院仍录得经常费赤字,他邀请大家在祷告中纪念。「感谢支持宗派和崇基学院一直以来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师生、校友和同行者的努力。日后,神学院会继续开源节流,也请大家在私祷中多多纪念神学院的各项事工发展。」

2018年,德国神学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来港,叶菁华教授担任本院主办的研讨会主持。
2018年,德国神学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来港,叶菁华教授担任本院主办的研讨会主持。
将最好的献与主

上课时教上主的顾佑,他与同学唱《我知谁掌管明天》;教「教会论」,他与同学唱《教会根基歌》,甚至开会前,都加插唱诗时间。「马丁路德曾说音乐和圣乐的重要性仅次于上帝的话语。」对叶老师来说,圣诗除帮助信徒表达情感,当中也有教导和栽培功能,更肩负了传递信仰经验和神学传统的责任。他认为神学的传承,并非单单神学书本上知识的传承,更包括浸淫在诗歌、礼仪和艺术中。《普天颂赞》、《青年圣歌》、《齐唱新歌》等更陪伴他信仰成长。上任院长后首篇公开信,他以诗歌《求主操舵歌》作结。文中提及香港急风暴雨,惊涛骇浪,他恳求上主操舵。未来的事情,大家虽不能识透,但他也知谁掌管明天,也知谁在牵大家手,他只管将他最好的献与主。

叶菁华教授在院长就职礼中获四个支持宗派代表及崇基学院代表按手差遣,及后他们合照。左起为基督教香港崇真会总牧朱永生牧师、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会长林崇智牧师、神学校董会主席苏成溢牧师,新任院长叶菁华教授、五旬节圣洁会香港副总监督潘耀伦牧师、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副总干事蒲锦昌牧师、崇基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侯运辉先生。
叶菁华教授在院长就职礼中获四个支持宗派代表及崇基学院代表按手差遣,及后他们合照。左起为基督教香港崇真会总牧朱永生牧师、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会长林崇智牧师、神学校董会主席苏成溢牧师,新任院长叶菁华教授、五旬节圣洁会香港副总监督潘耀伦牧师、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副总干事蒲锦昌牧师、崇基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侯运辉先生。

(访问、撰稿: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