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专题文章——2021年11月号
叶汉浩
本院助理教授
与痛相关的经文
「针唔拮到肉唔知痛」这句由小时已知晓的谚语却是真的到了有针扎的经历才开始明白、体会和思考自己与痛的距离。在过去三个多月,因着脚底筋膜发炎而上了一课不一样的属灵课程。说三个月不太准确,其实过去大半年,先因为背痛而进行多次针灸,到近期三个月才被脚痛困扰。说到痛,好像都很熟悉的概念,但当你遇到「他」时,你却又会发觉痛是这般陌生。在这时代的香港,我们身边有很多身体健壮,心灵却是有着不同原因带来的痛苦的人。这文章是这段经历的反思,不是释经文章。
作为一个圣经科老师,去思考痛当然是回到圣经中寻找答案,但初步的探索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圣经中对痛的描述是极少的,有的大都可以分为两类,但同样是被抽象化了,第一个常用的字是πάθημα,英文时译作 “suffering”,时译作 “pain”,主是用作比喻末后的日子或由罪带来的后果,像罗7:5;罗8:18;加5:24等。另一类是使用λύπη,英文译出来是 ”pain”,“sorrow” 或 ”grief”,而和合本修定版大部份译作忧愁(路22:45;约16:20-22;罗9:2),但什么是忧愁?什么是痛苦?苦是怎样的呢?新约圣经似乎没有仔细提及。最具体的一段,可能是路22:44节所描述耶稣如何在客西马尼园的祈祷:「耶稣非常痛苦焦虑,祷告更加恳切,汗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福音书中的人物有提及病患的如约5:1-10记载的,在毕士大池等待了38年的病人,圣经只记载了其他同样在这里等待的病人,却没有提及这长久等待的病人是什么病,有什么痛。同样,在其中一段在三卷符类福音都有记载的血漏妇人故事中(路8:43-48;太9:18-26及可5:21-43),只记载了她患了血漏12年,但没有记载这12年为她带来的具体痛苦。虽然圣经分别记载了这两位分别已经气馁与仅存一线希望的长期病患者如何得到医治,但对正在痛苦当中的人而言,能痊愈当然是好,但如何走过这痛苦之路也同样重要。以下是我过去三个月由肉身的痛苦所带来的一些反思,让同样活在痛症折磨下的人,知道有人与你同行。
痛的不同阶段
今次的痛症是由7月一次不算特别激烈的羽毛球活动开始的。当时正值暑假,约了一位久未碰面的前港大队友切磋。虽不算是什么比赛,作为过气的港队青年军,近来又有中度体能训练,能与前队友重逢总会比平时友谊波时用多一点劲,跳多一点,又会尝试展示一下自己「宝刀未锈」。如是者打了个多小时的羽毛球,过程中没有特别拉伤的感觉。直至第二天的早上起床,落床时发现脚底有不寻常的痛。这种突如其来的痛,在开始时未有影响我的日常,心想只要休息几日应该会无事,但事与愿违。这痛没有因为我停止运动而减退,相反,每天起床的痛感愈来愈严重,痛的时间也愈来愈长,慢慢开始影响日常,更重要是开始影响情绪。
第一个阶段是未能接受。记得过了大概两三个星期左右,开始意识到要求医,但心里是万分的不情愿与无奈,心想,自己只是打了一天羽毛球,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仍是期望会很快痊愈的心态。记得每次对医生描述情况时都会加一句:「我估打一次羽毛球应该不会很严重吧﹗」这个当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乱及烦躁的阶段,眼见痛症没有因为消炎药膏等而好转,心里开始不安和烦燥,开始在网络寻找各种解决方法,在面书 (Facebook) 分享了脚痛情况后亦收到大量爱心良方,在不安躁动的驱使下,差不多把得到良方都用尽了:买了最能「防震」的鞋子,用了脚底按摩棒,拉了筋骨,也买了一个多功能的脚底拉筋器,几乎你想得出来的法子都用了。可惜,到了快开学时,情况仍没有好转,结果都是要再寻找物理治疗的帮助。
第三个阶段是最危险的阶段,我感受到跌入情绪低谷的危机。抱住很大的期望到相熟的物理治疗师求医,内心期望听到「很快好」,「很小事」等的诊断结果。朋友是很有经验的物理治疗师,同时也会帮人针灸,因背痛多月的缘故,已针灸了10多次,所以已没有太大恐惧。在开始针灸的头两次确实有点好转,可惜到了第三次针时,突然带来无比刺痛感,当场亦有大声呼叫出来(现在回顾时也好像有点痛感),之后的一星期,这刺痛感愈来愈明显,一些原本有助放松筋膜的动作也开始做不到,以致一些弯低身的动作也会带来类似的刺痛感,试过在餐厅跌了一张20元纸币,也无法弯腰,要找人帮忙,相当尴尬又难受。
这种痛感不单发生在肉体上,失望的感觉也开始在心内蔓延。首先是恐惧的突袭,恐惧源自失去盼望,当我以为可以很快解决的问题,当我以为这是十分可信的方法,却最后为我带来无边痛楚,我突然感到不知所措,这「痛」是否会伴随我一生?我是否可以痊愈?是否要进行手术?是否骨刺?是否伤及了神经线?若要进行手术,会影响自己多长时间?会否影响下半年外访计划?
加上,痛楚持续,令人心情可谓跌至谷底。可惜,低处未算低,为我带来最大困扰的不是痛本身,而是痛苦的记忆。因为某些动作会带来「痛苦」记忆,日常行动不单被痛所影响,更被这种记忆所限制。因为这种记忆,脚的伸展更是被这种痛的记忆所限制,走路也开始受影响,也因为某些肌肉长期不动,站立久时更开始有无力的感觉,平路时也要用行山杖帮助。因为日常动作要避免带来痛楚,一些肌肉也因为过度使用而开始痛楚。这样的痛症循环开始带来对情绪的影响,直至有一次,当家人提出一些要求,我视之为不够体谅时,立刻引来情绪的发泄。那一刻,我知道不可让这情况持续,要正面处理这「痛」。
与痛同行
面对痛症,首先可能要处理的是当我意识到由肉体的痛,带来痛的记忆会引致情绪低落的循环。我知道要正面迎接这痛。第一步:祈祷自己可以有力作平时可以作的事,这个祈祷是一种俯伏式的祈祷;因为面对完全无能为力的处境,心中只是很直接的把心里的困扰及期望告诉上主;第二步:我开始游泳,不期望游泳能医治我的痛症,而是因为运动可以带来正面的情绪,同时也可帮助肌肉的伸展;这种正面情绪是极重要也是很好的开始。有了正面的情绪及重新运动的感觉,我开始有勇气去感受那些痛。第三步:我尝试放下拐杖,慢慢的步行,感受身体每一个关节,若是可接受的,便继续慢行;同时,也尝试伸展一些因痛楚记忆而自动锁紧了的关节。当我开始再次去感受「痛楚」时,发现它并不是记忆中那么可怕,是可以承担的,并非与记忆中完全一样。这一步,是我踏出了正面面对痛楚并展开复康旅程的重要一步。有了这一个面对痛的能力,我开始鼓起勇气行走,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我复康的信心。
第四步:要复康,最重要的是寻找根源。面对是次痛症,我有两个发现:其一是痛点不是痛源。我的痛症,痛点是脚板,开始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脚板上,但不同的治疗师都给我意见就是问题不是来自脚板,而是全身其他肌肉的绷紧。原来身体的肌肉同样会有「情绪」当他过劳时是会罢工的,不愿开工(放松),结果每次过度的运动,不单没有带来健康,而是增加其他肌肉的负荷。(以上只是个人对身体的反思,不是专业的意见)其二是,运动是要 “fit to run”,而不是 “run to fit”。不论身体或心灵也是,在操练或操劳的同时,要留意自己身体是否足够健康以进行操练。
第五步:在体能上,要留意自己的状态,包括:整体肌肉的力量及平日训练是否足够,不要突然兴之所致就作出对身体很大需求的运动。今次看似突如其来的痛症,其实只是反映了去年那较疯狂的挑战——在身心极忙的情况下挑战跑50公里筹款。这一点也提醒自己心灵上要学习 “fit to run”,不要单单付出及无限量肩担不同的压力。我想,在这时代,大家也要学习对己对人有多点体谅,因为最近经过两次十号风球,大家的心灵都有不同程度的过劳与伤痕,若未能意识及正面回应,很容易被小小事件引致心灵的痛症;而之前针灸带来的痛楚使我犹有余悸,经朋友介绍找了一所另类物理治疗的方法:主要不是针对痛处,而是处理之前提及全身因过劳而绷紧的肌肉,再强化较弱的肌肉,学习正确的呼吸、站立与行路的资势。我从来没有想过呼吸也是我痛症的来源,但经治疗师解释后,明白若我胸骨的肌肉过份紧,每一下的呼吸都会对其他部份带来更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也成了痛症的其中一个源头。我们的确很容易忽略像呼吸及行路这些每天都影响紧我们的动作,或是一些心态同样也是每时每刻影响紧我们的心灵的,以致我们心灵与肉体都累积了不少压力,当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便会引发比想像更大的反应。
痛的反思
在这看似个人的经历中,让我知道两点,第一:从祷告而来的力量。祷告是我把个人最深处的软弱告诉神,而从中得来启动力量,这是一种很个人的属灵经历,是不能复制的,必须自己亲自经历的。回想路22:45节,当耶稣祷告完之后见到们徒睡着了,就问他们为何不祷告。一些人错误以为门徒在偷懒,事实上不是。因为一方面,其实他们是「在约有一块石头扔出去那么远」的距离(22:41),他们应该感受到耶稣的痛苦。另外,在45节,其实圣经形容门徒因为「忧愁」所以睡着了。而这忧愁正是同样可解作痛苦的λύπη。耶稣不是指责他们为何偷懒,而是不以祷告来面对这「忧愁/痛苦」。
另一份力量是来自那位能指出我痛源又给予莫大信心的治疗师,这治疗师与别的不同,他先详细了解了我的日常习惯与历史等,再给予很客制化的个人的治疗建议。他给予的明白与对康复的信心仿佛已带来很正面的治疗作用。回想圣经中为何没有仔细描述痛症?是圣经离地吗?我想不是,圣经的本质不是实用手册,而是把生命的道指给我们看的圣言。圣经中提及,有不同痛症的人来到耶稣面前都会得到痊愈,我仍深信这应许,只是我们都有不同的痛源与需要,有些甚至我们自己也不知,而在过程中才会慢慢浮现。我们必须踏上这信心之路。
痛是很个人的经历,或许根本没有一个范本,在过程中有很多人讲述很多他们得医治的故事,也从中给我很多提醒。但即使痛点是一样,但痛源不同,情况也可以大相迳庭的。对我而言,意见也是不能照单全收的。正因为每一个痛症都是独特,没有方程式的解决方法,对基督徒而言,便成了一种回应使命的灵性。不论是身体或现时处境下很多人都有心灵上的痛症,我们不要轻易以方程式的思考,例如:某名人也是这样做,所以你也要这样做。这种思维正正是忽略了分辨痛点与痛源两点可能是不同的;看见很多人离开香港,有些朋友很快就搬出潘霍华的作为并以此为指标。我想,从我个人痛症的经历中,神是呼召我们进入去尝试明白及看见每一个痛症的独特处,了解他们的痛源。
没有了解痛源的建议,很多时都带来更大的伤害。也许,圣经中对痛症没有仔细的描述,其实也就是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召命,要进入别人的生命成为他们的同行者,而不是在保持一段距离外,作样板的教导。想到这里,我想起以往常常服侍低收入家庭或街上的清洁工,他们也受着不同痛症的困扰,盼望我这次经历能否成为他们的帮助呢?求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