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稣早期的职事中,马可作者常常描述群众对耶稣的教导及神迹感到「惊奇」(ἐκπλήσσω:可1:22, 6:2;ἐξίστημι:可2:12, 5:42;θαυμάζω:可5:20)。然而,耶稣却对于自己成长的地方,那个十分熟悉和平凡的场景,感到「诧异」──这是马可福音唯一一次描述耶稣感到诧异之处,就是他惊讶于亲人的「不信」(ἀπιστία)。
回顾耶稣所面对的场景,他的同乡虽然惊呼:「这人哪来这本事呢?所赐给他的是甚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6:2b)接下来的话却揭示了他们对耶稣的固有认识:「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姊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6:3)耶稣也不止一次被家人质疑,当他医病赶鬼,甚至得到污灵崇敬,他的家人却以为他疯癫了(3:20-21)。在同乡眼中,耶稣的身份无法逃离他的原有职业和原生家庭;大家对他行为的理解,也只能受限于这个大家熟悉的身份,以致他们「厌弃」他。对耶稣的刻板印象,阻碍他们想像耶稣作为弥赛亚的可能,根深蒂固得令耶稣感到希奇。
耶稣的诧异有两方面的提醒。一方面,作为「被拒绝者」,尽管亲人对耶稣的拒绝,恰好对应了撒种比喻中被飞鸟吃掉的情况(4:4),但当事情发生在家人身上时,耶稣也难掩惊讶之情。今天的香港人,相信也会对耶稣的经历感到强烈共鸣。当社会深层次矛盾随著香港的急速转变而显得更加尖锐,人与人的关系便仅流于字符、标签和立场的交换。社会上对不同标签的人「厌弃」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甚至来自家人。可是,无论我们如何遭到拒绝,主耶稣定会明白,因他曾亲身经历亲人的拒绝,也想必会为今天香港的衰落而诧异。
另一方面,作为「亲友」,在这个不容许独立思考的环境,我们更加需要努力思考,打破以符号作为价值系统的认知规则。思考的开始首先是承认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亦往往受限于过去的假设。唯有放下这些对他者基于身分背景的固有假设,透过聆听而重新认识他人,才能建立真实的关系。因为只有在关系中,深层矛盾才有可能被看见。换言之,无论在福音书抑或现今世界,拿撒勒人对耶稣态度成为人在真理面前的缩影。离真理最远的或许不是无知和愚拙,而是预设的观点并自以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