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校友专访—2015年11月号
1993年9月,正在美国攻读大学二年级的郑海杰,在一次教会旅行中遇上车祸,被伤及中枢神经,导致下半身瘫痪。19岁的小伙子从此与轮椅结伴,生命顿失焦点。「信仰拯救了我!」海杰坚定地说。经过治疗,他慢慢地康复和重新适应种种因下身瘫痪而带来的不便。在整个复康过程中,他与上帝有更亲密的关系,意外的10年后回应了上主的呼召,决意终身事奉上主。教会执事推荐他到本院修读神道学硕士课程,他于2007年毕业,分别在中华基督教会属下的合一堂马鞍山堂及梁发纪念礼拜堂(母会)任宣教师。
争取伤健人士权益
虽然失去了下肢的活动能力,但余下的路应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呢?应学像参加轮椅剑击的张伟良一样在体育方面发展吗?还是应继续学业呢?海杰回港后,也曾为了前途问题反复思量。最后他在香港完成了大专及大学课程,毕业后在社会福利署担任计划干事,帮助残疾人士使用电脑及互联网,以免他们在讯息万变的世界中,被数码鸿沟(Digital Divide)边缘化。工余时,他也为伤健人士争取权益,例如:在地铁站加设升降机、引入低地台巴士等等。原本打算安于现状的海杰,却在工作中领受到上帝而来的呼召,经祈祷引证后,在2004年往崇基学院神学院装备自己,以回应上主。
轮椅上的施洗约翰
离开社会福利署,来到中文大学读神学,海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视察环境,看看中文大学的课室和其他设施,是否适合他使用轮椅前往,并尝试向校方提供意见。在开学的初段日子,海杰要暂住在中大的宿舍,没法住在神学楼的学生宿舍,因为当年的神学楼没有升降机,也没有合规格的斜坡。前院长卢龙光牧师就跟中文大学商讨如何能够令伤健人士能更享受校园生活,过程一『坡』三折,最终成功在神学楼建造适合轮椅使用的斜坡,海杰始能到达神学楼大厅,与神学院师生们一同享受周四崇拜和晚会等的美好校园生活。「硬件的配合很重要,我要藉此感谢卢龙光牧师为我争取兴建正规的斜坡。」为了方便海杰,院方更安排了地下的宿舍给他,凡此种种都令海杰觉得不好意思,为了自己,校方、院方及师生们都要迁就及作出特别安排,麻烦了别人,海杰深感自责。「后来,在一次灵修中,我想到现时所做的一切,其实可以视作为后来的人而铺路,日后,其他具相同情况的学生也可以因为我的建议而得益。」海杰笑言:「说不定将来神学院出了一位著名的坐轮椅的神学家,他能自如地在崇基神学院学习,全靠我昔日为他铺路,就像施洗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一样。」
热心人士出没,请注意!
硬件俱备,软件也不可忽视。「我所指的软件是他者的配合和自我的心态。」作为过来人,海杰道出不少伤健人士的心声。「虽然我们会遇到困难,但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别人帮助!」海杰苦笑着说。但,旁人总是非常热心,期望能够帮上忙。海杰在复康院学懂用轮椅下一级楼梯,诀窍是以手控制轮椅,把重心放在后面两个轮子上,前轮轻微向上扬,利用后轮来下楼梯,再轻轻利用身体向前倾的力量把前轮放下即可。可是有一次落楼梯时,一位好心人目睹海杰轮椅的两个前轮向上扬,吓得连忙冲上前抓住轮椅的扶手,但海杰却像在泥头手推车上的泥一样,被那好心人「倒垃圾」般倒在地上。结果,「被仆倒」的海杰需要两个人帮忙才能扶上轮椅,非常尴尬。
当被问及同学或者邻人应如何协助伤健人士时,海杰简单一句:「直接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忙就可以了。当然他们也要开放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让别人帮忙。」海杰记得刚刚拿到残疾人士驾驶执照后,有次他坐在私家车的司机位置,准备收拾轮椅,一位途人突然由远处奔跑过来,希望能帮忙。他心想:「要是连轮椅都不能自己收拾,我还能驾车出来吗?」于是,他把手一挥,拒绝了途人的好意。回想起这件事,他至今仍然未能释怀:「若因我当天的举动而使这途人以后不再向有需要的人主动提供协助,那怎么办?」所以,海杰认为除了有愿意帮助人的心,并能适当地施以帮助外,伤健人士也要调整自我的心态,千万不要歧视自己,适当的时候也要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若有人趋前希望能帮上忙,我会微笑地把提包给他,让他帮一点小忙。」
一幅美丽的图画
上年暑期,海杰有机会和梁发堂的年青人到台湾宣教,即使事先已把自己的情况禀明,可是行程的安排有一所教会是无法让轮椅前往,因为要上五层楼梯。为了不让大家因他的缘故不能前往,他决定自己往附近走走,放弃是次探访交流活动。同行的弟兄姊妹都不愿意撇下他,硬要与他同往,于是众志成城地把海杰「人车分离」地「运送」到楼上。让人抬到目的地参加聚会,海杰心里非常矛盾,在感恩之余,其实充满埋怨、自责和歉疚。「同行的一位实习神学生潘蕾蕾安慰我,她说她只看见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像圣经内记载的四个朋友把一个瘫子吊进屋内见耶稣的故事一样。」海杰因这一席话豁然开朗,深深明白到「彼」「此」相爱是双方面的,一方愿意去爱,另一方愿意被爱,才成就一个见证。
完全的事奉
海杰提及上年曾代表区会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世界传道会一个有关伤健人士融入教会的会议,会中有一名讲员传达了一个重要讯息:「一个共融的社会(教会)若没有提供伤健和健全人士都适用的设施,这样,应是该社会(教会)的『不完全』(Disabled Community),而非那些伤健人士(Disabled Persons)的『不完全』。」海杰指出,比起其他建筑物,教堂和圣坛的设计更应展示出公共性及包容性。原来,本院的新圣堂在设计的时候,海杰主动向设计师表达意见。现时,圣坛只高了一个台阶,这样使用轮椅人士便较容易上落圣坛。
「我相信当社会(教会)的硬件(适合的设施和设备)和软件(自我和他者的心态)都兼备时,伤健人士能发挥与健全人士相同的效能(The Disabled become Abled)。」海杰期待看见真正伤健共融的一刻——所有上主的儿女一同欢呼敬拜。
访问、撰文: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