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院大部分的科目都和社會有着重要的連結。龔老師表示,這門由去年開設的課更是打正旗號以「神學與香港社會」命名,同時也是本院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MACS)的必修課。「教師團隊在設計此課程時,目的是讓神學生不單能掌握神學基本知識,更可以繼續進修和考慮接受牧職訓練。除聖經科目和神學科目等,我們也特別加入此門課作為必修課。因為我們教師團隊都很關心社會,也關注信仰和日常生活的互動性和關連性,視此為訓練神學生的重點培訓內容,當然這也是崇基神學院的一大特色。」
香港故事
「由去年起,我們設立這一門課。每位學生都獲邀分享他和香港的故事。這構思來自一本有關香港故事的書《我們的好時代:香港六、七十後自述》。書中的作者生於六、七十年代,使我構思收集課堂中神學生的故事。」龔立人老師是此書的其中一個作者,在書中,他分享回憶中香港的教育制度。「這是我首次任教這門課,所以我也不斷在摸索、探討和改良。」
「當我們在述說自己在香港成長的故事,同時也在聽別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並不一定是驚人動地的,但卻為香港的神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因為故事中包含了重要時代背景、地點、事件和人物,而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有着其獨特性,建構了一個又一個的香港故事。藉着這些故事,大家一起反思與信仰關係,從而探討一個有神學參與的香港想像。這也是設立此課的目的之一。」
「另一門課為『今日教會所面對之問題』,內容是關於和平與公義。我嘗試介紹不同國家,例如:波蘭、智利、埃及的宗教/基督教群體在其所在地方遇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之挑戰和張力,與學生一同思考我們在自己處境如何踐行和平與公義。」龔教授表示,透過了解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回應上主使命現況,一方面開闊神學生世界基督教視野,培養普世合一的精神;另一方面,我們被上主邀請和呼召,參與和見證上主的和平與公義使命。
學生「讀」後感:李慧同學
過往,我多次參與前往外地的短期宣教。這課程帶領我思考什麼是教會,再延伸去思考什麼是宣教,挑戰和擴闊了我對宣教的理解。其中一個反思是原來當我去一個地方傳講福音時,並不單單為那裏帶來好處,原來亦會造成文化入侵,令當地失去原有的傳統,這也是非常震撼我既有的想法。
另外,課程內介紹了一些我從來只聽過名字、但其實並不太認識的地方:例如北愛爾蘭、墨西哥和智利等。老師講述到這些地方的社會發展、教會群體的發展,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值得我們去學習及借鏡,也鼓勵着我去思想作為基督徒,應該如何回應當下社會的狀況,以及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見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