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校友專訪—2018年11月號
岑倚蘭,人稱「岑倚」—資深的新聞及傳媒工作者,2013年,畢業於本院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曾為《天天日報》前線記者,《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曾協助《蘋果日報》、《壹蘋果網絡》、《現代日報》、《iMoney智富雜誌》和《政經周刊》創刊,曾任《經濟日報》副總總輯,《iMoney智富雜誌》副社長及《壹蘋果網絡》執行總編輯,擁有三十年傳媒及出版業經驗。八十年代初出道,經歷中英前途談判、基本法起草、六四、港人移民潮、信心危機、過渡期、回歸,沙士恐慌、金融風暴、金融海嘯等;她走遍大江南北,腳踏東歐大地,見證共產政權倒台。她從採訪火線退下來後,於2013年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2017年卸任,以半退休狀態培訓新聞後輩。
福音種子
來自草根階層的岑倚,六七暴動時,住土製菠蘿炸彈爆炸地點附近的清華街,父親是船員,母親也須外出工作,故此從小就「無王管」通街跑,是名副其實的街童。「附近天主教堂神父派麵包,我常常去取;小學的音樂科陳老師也常常領我回教堂;中學時代,以為查經班有茶點,便參加了。」她心中的信仰種子不知不覺地紮了根,萌了芽。小學時代,岑倚已經關心時事新聞。她在新聞報道中得知當年美國參議員羅拔甘迺迪遇刺,擔心得主動為他祈禱,希望他早日脫險(最後他傷重不治);她在中學參加團契而信主,又曾在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做義工和同工。「我深受兩個人的影響,Ellie姐(劉義信)是一位傳教士,曾在國際基督徒學生團契(IFES)負責遠東學生工作,她拉闊了我的視野,建立了我的世界觀。她放棄從事細菌學工作那份優厚的薪金,到處以自己的生命鼓勵別人宣教和關懷世界;另一位就是突破機構的創辦人蘇恩佩姊妹,她罹患甲狀腺癌,但卻有鑯一般的生命力,令我深深見證「無能者的大能(The power of powerless)。」受到她們的影響,年青的岑倚一直活躍於FES,更表示自己就是FES的「產品」。
信仰低潮
七十年代,於浸會攻讀傳理系的岑倚亦有於浸會團契內事奉。這個活躍份子後來成為記者,工作也越來越忙碌,日夜顛倒,與教會漸行漸遠。「做記者見世面多了,常常走到社會的最前方;回到教會,看見教友好像活在另一個世界,頓覺話不投機,大家有了距離,就成了一個旁觀者。加上,九七臨近,不少曾經非常關心中國事務的教會領袖紛紛離開香港,移民海外。她暗忖:「船長為何不是最後離開的呢?為何船長紛紛跳船棄船呢?」她對這些「船長」相當失望,對信仰的熱誠也因此而冷淡下來。
事業上,岑倚一路往高峰走,信仰上,她卻一路往低處走。就在此時,她在職場上遇到種種不公義的事件,看不過眼,忍不住口,就難免得罪人,曾獲她提拔的下屬也形同陌路。岑倚心中有千萬個不解,最後,她決定離開。這時候,她想起自己一直敬重,已離逝的宣教士離港前贈予她的一句經文:「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堅守原則
2013年,在無人角逐下,她當選記協主席,接任前主席麥燕庭,經過一輪思考,她接下了這份令她「擔驚受怕」的差事,卻又意外地令她和上主更親近。「上任後,第一篇禱告就求神說:『唔好俾咁多事發生,等我Hea住做。』」可惜事與願違,2014年,大事接連發生,商業電台名嘴李慧玲被離職事件,明報高層劉進圖遇襲事件,記者默站、上街,企硬反滅聲,年尾更出現雨傘運動。傳媒面對採訪上最大的挑戰,至少有30名新聞工作者受傷;有記者投訴採訪受阻,也曾有記者發起「罷採」,凡「藍絲」的活動均不作採訪等等。每有這類事情發生,記協主席往往須於第一時間回應。岑倚坦言每次公開發語內心充滿惶恐和不安。「為免『講錯野』,公開回應前,我都會邀請以勒基金的好友和崇基神學院的同學們為我祈禱。」岑倚笑言自己聲音沙啞是因為用聲不當,故此,聲帶曾作兩次手術,最終可以得到醫治,原來是準備她成為記協發言人。
三十年來,作為基督徒傳媒人的岑倚堅守基督徒的底線。她堅決不買新聞,不以露骨的用語吸晴,也從不利用報道災難、戰亂或車禍中的小朋友的慘況來增加銷量,她默默地持守那一條作為人和作為基督徒的底線。任記協主席時,她盡力替前線記者發聲,故也得罪不少人。「有一次,朋友告訴我有反對團體製作了我、劉慧卿和毛孟靜的「神主牌」;社會中,很多人視記協是泛民一員,我任職主席期間,更有不少人惡意攻擊,及到會址騷擾職員。」岑倚聳聳肩,表示無奈。
多元崇基
1981年浸會傳理系畢業的岑倚,一直都關注中國事務,中學時代就已跟學聯到內地探訪;文革年代,她更嚮應認中關社的口號,深入廣東省;大學畢業,在報館工作,她更常常到內地不同地方工作,對中國內地有着一份不可言喻的中國情。八九民運後,很多記者都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她並沒有申請。「如果我申請了這護照,感覺上我已是在另一條船上隔岸觀火,這樣,我作為記者的公信力就會驟減;當然也因着一份對國家的情,最終沒有申請。」
岑倚入讀崇基,特別醉心於中國基督教,論文也以南京大屠殺中的傳教士及維權律師和家庭教會的互動為題。面對着中國現時的狀況,岑倚常常提醒自己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正如很多人認為《蘋果日報》亦正亦邪,但若今天我們失去了她,絕對是全香港人的損失,因為我們失去了一種反對的聲音;同時,我也不希望《文匯報》和《大公報》消失。不同立場代表了多元聲音,讀者應多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也透過站在不同的立場來思考在位者或市民的恐懼。」喜愛多元聲音的岑倚和崇基神學院不謀而合。在崇基攻讀基督教研究碩士學位的兩年,她自言是踏上歸正及回轉的旅途,自由開放的環境令她能更深入思考和批判自己的信仰。
岑倚飯局
剛離開新聞行業時,岑倚獲大公司招手,成為公司老闆的「槍手」,為老闆撰寫講辭和負責各種出版物。「但番工時間早,放工又無定時,想必這份工作也不太適合我。這個時候,可見財務自由的寶貴之處,因為我能說不。」岑倚早年工作穩定的時候,已未雨綢繆,作了點投資,有少許成績。「身為記者,薪金不高,沒有退休金,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早為自己計劃。」她常常勸諫後輩,必須達到財務自由,這樣人才能相對更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曾經在《經濟日報》任副總編輯的她,閒時和後輩分享理財心得。她又鼓勵後輩多閱讀和參考別人的觀點,加以分析,不要鸚鵡學舌,必須有獨立思考。「一本書逾百元,對青少年人來說,不算是小數目。所以,我常常買書,然後和青少年人分享,增加他們的識見之餘,可以為他們省下一筆錢。」岑倚苦口婆心地說。
最近,她希望為《眾新聞》籌款,幫助媒體增加訂戶,給香港讀者多一個選擇,以平衡不同聲音;退休的她也是記協的永久榮譽會員,義務為業界提供意見;她又希望未來能組織個「岑倚飯局」,把自己在工作中認識的人和年青人拉在一起,分享經驗及交換大家對政局的看法。
同舟共濟,風雨同路
「各位,當下香港的光景,總教人氣餒,歪理處處,公義不彰,惡人驕橫,義人受苦;我們呼救,神似在沉默,絕望籠罩,此際我想起了舊約先知哈巴谷,『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不効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巴谷書3:11-19)世情如此,莫忘初心,莫失鬥志。」借用岑倚於2015年在FES中的分享作結,相信這也是她對大家的祝願。在香港這條船上,岑倚不是船長,也不是船員,只是一位和你,和我,和香港人同舟共濟,風雨同路,不願棄船的乘客。
訪問、整理: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