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紮根家鄉——心繫緬甸的Khin Maung Yee @Khawsiama

第65期校友專訪——2020年8月號

2007年至2010年,我得到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獎學金和參加了領䄂訓練計劃,有機會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這個美麗又寧靜的校園裏攻讀神學博士,主修系統神學。我希望完成博士課程,日後能幫助發展緬甸的神學院。

緬甸人在崇基

神學院座立於崇基學院,一個歷史悠久的書院,在崇基學院大門外的兩根柱上寫着:崇高惟博愛,本天地立心,無間東西,溝通學術;基礎在育才,當海山勝境,有懷胞與,陶鑄人羣。這副對聯的意思是視一切人如自己的同胞,視萬物為自己的儕侶。有懷胞與,謂心中關懷着與自己同出生於天地萬民和萬物。

就在這個地方,我碰上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宗派、不同背景的同工和同學,大家都繼承了大公的精神,為主作工。三年間,我遇上不少從內地來的同學,當中有對信仰認真和待人親切的年輕人,他領我認識更多他們的朋友。而大家都是從崇基神學院獲助學金的。崇基神學院對緬甸和中國內地神學教育的承擔可見一斑。

每年的神學院步行籌款及探訪老師都是他最喜歡的活動。
每年的神學院步行籌款及探訪老師都是他最喜歡的活動。
緬甸人在神學院

來到崇基神學院,最希望的就是從老師和訪問學者身上學習。他們教懂了我神學的方法論,幫助我在緬甸的處境下,創造和發展自身的神學。崇基神學院的老師對同學們都很友善,同學也非常尊敬老師。這種良好又親密的師生關係令學習事半功倍,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崇基神學院的課堂中,有濃厚的討論氛圍,刺激思考之餘,令人回味無窮。

崇基的老師們分別都是相關科目的權威,其中影響我至深的是我的論文指導老師葉菁華教授。他常常和我討論論文,提出具啟發性的問題,引導我對論文辯證作出批判思考;龔立人老師教授我們「基督、教會和靈性」一科。在龔老師的課堂,我找到了研究的突破點。當時,班上大多是香港同學,故此,老師以廣東話授課,有同學自願為我翻譯成為英語,令我非常感動;從林子淳老師的課堂,我認識現代基督教思想家,有助我了解神學研究的趨勢;來自美國的訪問學者葉約翰老師教我們約翰文學;另一位訪問學者Dr. Susanne Scholz則介紹了女性希伯來文的聖經研究進路予我,其釋經和閱讀聖經的方法更使我大開眼界。感謝老師們教懂我如何在緬甸處境下理解聖經。

我的論文題目是:「朝向建立Ludu神學:借鑒評議民眾神學而引伸含意去促成神學意義的響應受苦的緬甸人民」。Ludu一字緬甸語pri dhee ludu,意思是國家的兒女(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country),也有「受壓逼、疏離、邊緣化的人民」(people who are oppressed, alienated and marginalized)的意思。

緬甸人在香港

我來香港的首年,有不少地方需要適應,和同房同學作息不同而引起的睡眠問題則令我大為頭痛。同房朋友很是勤奮,習慣讀書至夜深,而我則無法在燈火通明之下睡覺;香港的食物很美味,我都很愛吃,可惜由於我有胃潰瘍,所以面對琳琅滿目的美食,只能眼看嘴勿動,這成為我在香港的重大考驗。

在香港的日子裏,我們更失去了一位來自緬甸的好姊妹Soe Soe Mar。她是一位非常友善的人,因健康問題,須常去醫院做檢查。有一天,她於醫院進行檢查時不幸離世。我們都很傷心,一起為她舉行追思會。她的離世提醒我先知以賽亞和耶穌的門徒彼得的話:「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彼得前書1:24–25)

還記得有學生運來一尊自由神像,合力置放於大學火車站。這個佇立在火車站,代表着民主和自由的神像,紀念了1989年6月4日一場發生在天安門的學生運動。年輕人對於追求民主和人權的訴求很強烈。這是我留在香港時的重要回憶。

Khin與讀神學的同學互相支持。
Khin與讀神學的同學互相支持。
緬甸人建設緬甸

從1988年起,我已在緬甸獲按牧,是緬甸循道公會的其中一個牧者。我希望成為一位稱職的牧者,事奉上主和周遭的人,成就教會的大使命,及成為上主的見證人,拯救人的靈魂,把他們從不同的苦難中解放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福音。我希望我能夠服侍緬甸北部(Mizo)的年青人,我深信神學教育是其中一個解放人民的的途徑。在我們國家欽邦(Chin State)的53個少數民族部落中,不少人因為財政問題不能完成學業,當中不少是神學生;在服侍教會的期間,我也發現教會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願主保守。

緬甸是一個以佛教作為主要宗教的國家,宗教之間常常產生衝突。我致力於促進各宗教和諧共處,參加不少宗教對話以促進和平,建設緬甸;我希望能透過宗教對話宣揚不同宗教的文化,達至和平。最近,我剛完成一項耶佛對話的研究計劃及出版了一本以緬甸語寫成的書,希望可使基督徒和佛教徒互相理解,減少衝突。

我家鄉的神學院Myanmar Theological College是建於1937年,由英國循道公會建立的,也是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ATESEA)的成員之一。我在那兒執教鞭已經有14年,曾任該院教務長及院長,主要教授系統神學、教牧神學、輔導與關懷、亞洲神學、方法論和宗教對話等科目。在緬甸,很多年青人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文化、經濟和背景,有些更來自農村。向他們授課絕不容易的,我花了不少時間鑽研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多加了解學生背景,以故事形式吸引學生,引起他們共鳴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也讓他們知道緬甸的政制如何影響少數民族,讓他們關心社會。退休後,我打算透過教會在欽邦發展非牟利學校,教授經濟困難的小朋友學習英語。

2018年8月,Khin參加了由The Oxford Institute of Methodist Theological Studies舉辧的會議,期間與恩師葉菁華教授重聚。
2018年8月,Khin參加了由The Oxford Institute of Methodist Theological Studies舉辧的會議,期間與恩師葉菁華教授重聚。
緬甸人在美國

2020年春天,我在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作為訪問教授,為期一個學期,主要教授兩門課。殊不知疫情嚴重,我也被迫留在了美國。這個學期,我主要教授兩門科目:「耶佛對話:再讀佛家和基督教的比喻」和「亞洲神學」。在新型肺炎疫情之下,我在網上進行授課。學生中有亞洲人,也有美國人。他們的思想開放,具批判思維,向他們授課是我的一大挑戰。而我發現,對於先進國家的學生來說,要他們憑空想像第三世界的處境,還是有點困難,以致未能充份了解並討論。盼望日後,大家有機會有更多交流。

因新型肺炎,我滯留於美國多月,今天終於可以起程回到我所愛的緬甸,見我的家人,繼續事奉我的國民。

Khin Maung Yee
寫於在韓國轉機準備回國
2020年7月21日

編按:在仰光隔離了約一個月後,Khin終於在8月19日回到家鄉。他透露緬甸循道公會委任他成為巡迴牧師,在緬甸西北部Varpui教會事奉,他亦將會在Tahan Institute of Theology中任教授。

(訪問、翻譯和整理:李廣平)